魏启后:风流独步一高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雨兰诗文书画 Author 山东雨兰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记得第一次拜访当代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那天,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叩开了魏先生在大观园的家门。
魏先生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幽默健谈。尽管外面风寒雪飘,但魏先生的书房里却是温暖如春,墨香如兰。魏先生终生从艺,学识鸿福,见解独到,言简意深,风趣幽默。静听魏先生纵论书艺,品藻人物,委实是一种无上的享受。
后来,我又多次上门叨扰魏先生,或有公事,或是携自己的习作请魏先生指导,有时,也会碰上一些收藏者或书画爱好者请教魏先生,我便也在旁静静聆听。正所谓“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甚感受益匪浅。
在当今书坛,魏启后先生的书画艺术,可谓是风流独步、造诣精深。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曾评魏老的书法说,魏老对米芾的深入钻研,对“振迅天真、八面出锋”的心摹手追,在当前书家中堪称独步。魏先生学王羲之,遍临其诸帖,又有所偏爱,可谓是既博又专;他从王羲之之前的汉魏西晋人的书风里寻找王羲之书法的来源和依据,知其源亦知其渊;他从王羲之同代人的书法中,深刻了解和体味魏晋时的风尚和审美意识、审美精神;他从王羲之之后的名家书作中,找寻王羲之书作的发展脉络和深远影响,尤其注意于二王的异同;他从王羲之的古体字中,发现了易于变化入古的章草,具有高古不群的因素,于是便作为专攻对象,并通过反复临摹来研究其与钟王楷书、二王行草进一步结合的可能性,从而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书风,营构自己书艺的大境界……
我是一直钟情魏先生的书法。细品魏先生的行草书法作品,那笔致,那风神,是峻利,是沉着痛快,是萧散自在,是洒脱无羁,是大美无言。他的书法里流淌着的其实就是文人的风骨与雅致,是一代书家的笔情与墨趣。魏先生也有些行草大字,则写得丰饶多姿,粗服乱头,别见意趣,天真稚拙里流溢的是可喜可爱的审美愉悦感。
魏先生书法宗晋,画则尚宋元。谈起宋元文人画、宋元山水画、小品、元四家等话题,魏老娓娓道来,谈性甚浓。元四家中,魏先生尤钟情于倪瓒、黄公望二人。他认为元代是中国画的高峰,而倪、黄二人则是高峰中的高峰。明清有石涛、八大山人,可谓新高峰,近代又有黄宾虹、李可染、吴作人,只是没有出现像书法史上的毛泽东那样的画界高峰。魏先生满怀希望地期待不断的艺术积累之后的新的质的飞跃。魏先生的画,寓繁复于简单,形求简,意求远。一花一鸟之中见精神,一点一画之中写风骨,虽构图简淡,却意蕴深厚,简古高远,高古不群,清逸之气透入纸背,书画相融,形简意足。无论题款还是钤印,无不是随意之中又漫溢着文人画的幽趣,自然率性中又见出童心与天趣,让人品之不尽,味之无穷。
记得有一次,魏先生还和我谈起女性书法。魏先生盛赞女性书法毛病少,笔力圆转,书味浓郁。他笑说,因男同志个性张扬,好表现自己,而女性书写者大都含蓄内敛,无功利思想,颇契合古典哲学精神。魏先生说话特幽默风趣,记得有一次说起一些所谓的现代派的书法时,魏先生幽默地说,现代派的书法是加了一些不是字的字。我曾问魏先生,现在有不少书画家在济南的一些山脚下买下豪宅,悠然见南山,您怎么没住在青山下来个推门望青山呢?魏先生笑笑,风趣地说:“我老了,不赶那个上山下乡的时髦啦。”大家不禁会心一乐。
魏先生曾在《谈艺录·自述》里曾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毛笔字已经不是糊口之具,更不是进身之阶,正是由于这样,在这门艺术的道路上,就根本没有向别人讨好的必要。除了艺术的追求而外,别无他想,因而在艺术上的态度也就不得不纯洁了,所以我有了充分的自由。好一个艺术的态度!好一个充分的自由!当年,徐悲鸿曾集泰山金刚经字成一联,联曰:独持偏见,一意孤行。魏先生乙丑年冬曾书此联,以自戒,亦以自勉。由此,则可见先生的心志。勤勉、充分的自由、艺术态度的纯洁、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心志,再加上个人书法上的天分,这可以说是魏先生的书法能独树一帜、风流独步的关键因素,这也可以看出魏先生书艺和生命的大境界。
人评价某人书作常说其师古开今,大家风貌。其实,真正能称得上师古开今、有大家风貌的,寥若星辰而已。我想魏先生应当之无愧。因此,曾不揣浅陋,口占一诗赠魏先生:
风流独步一高翁
独持偏见意孤行
脱尽俗态写清逸
青灯黄卷寄至情
虽然人们常说,书法书写的是性情,但真正能写出性情来,也并非易事。要写到一定水准或者说层次后,才能显出性情来。记得魏先生在他的《谈艺录》中曾幽默地谈到:我老年写字,就没有感到笨拙,可能是年轻时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观念淡薄了。“脸老皮厚”了,在意识上就放开了,便摆脱了动作的拘谨。不要好了,才流露出真性情。
魏先生人幽默、睿智、亲切、平易,他的《谈艺录》说得也切实、平易、可亲,质朴自然,不摆谱,也不玩玄乎,一如他的为书与为人。《谈艺录》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游于艺的心得与体会,是他一生书写经验的集结与升华,是他书学智慧的结晶,也可以说是我们后辈学习借鉴的典范和“福音书”。
往期回顾
/热点
/关注
/关注
/关注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